• Wendy Lam | Youth Arch Foundation Board of Directors, Youth Arch Student Improvement Award Steering Committee

(僅提供中文版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
小人物.大夢想 – 「一點」的重要

相比起早年電影中「人無夢想同條咸魚有咩分別」的年代,這一代聽得最多的,反而是「 講咩夢想呀」的論調。香港人似乎對夢想的憧憬遠不及當年。年輕一代說要追夢,往往被誤解為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行為;但是,青苗基金一直堅信:有夢,才會想飛;想飛,才有希望。沒有夢想的孩子,何來推動力去迎接未來的挑戰?

「小人物.大夢想」是延續「青苗學界進步獎」(註)理念的嶄新先導計劃,目的是鼓勵努力上進的初中同學認識自我,追尋夢想,並付諸行動。計劃名稱最重要的部分不是「小人物」,亦不是「大夢想」,而是中間的一點。我們認為不管小人物的能力有多微小,抑或夢想有多宏大,只要當中有支撐點,找到實踐的方法,小人物就有機會完成大夢想。

「 小人物.大夢想」的計劃當中,有資深青年工作者帶領團隊活動;有實踐了夢想的人,如水果藝術家陳祖珚小姐、「 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」創辦人王仲傑先生等分享心得,訴說追夢時家人和朋友的重要性;也有一眾對夢想有不同看法的學生和家長參與其中。

記得活動有一幕是這樣的,我們邀請學生和家長各自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,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,摺成紙飛機,再放飛到草地上,然後雙方嘗試找回屬於對方的夢想,活動的構思是要考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了解。找到對方夢想的固然可喜,因為大家有了溝通和支持;倘若找錯了,彼此也得到提醒,知道要多些坦誠傾訴,增加溝通。有學生對母親能夠找到自己的紙飛機,感到既興奮又詫異,更立即給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;亦有學生因找不到父母的夢想,不禁內疚起來,卻又得回父母的安慰。一幕幕感人的互動場面,提醒了學生要找回身邊一直支持自己的人,細聽他們的夢想,並向對方說聲謝謝。

談及成長,在這項計劃中成長最多的不只是參加者,而是一眾積極上進卻缺乏實踐機會的青年委員和組長。自2015年起,青苗基金推行「 青年委員會」制度,由資深的青年工作者提供指導和支援,輔助青年委員構思、設計及執行項目,目的是要做到「青年充權」,由青年籌組活動予有需要的青年,並以青年激勵青年。「 小人物.大夢想」是第一個以青年委員會模式運作的大型青年活動,十位青年委員抱著「 初生之犢不畏虎」的心態主動加入,花了三個多月的籌備時間,由設計流程、招募參加者,到製作活動、準備物資等,都親力親為,從不輕言放棄。他們聽到好消息時一同歡呼,互相鼓舞,團隊士氣高昂。通過活動,青年委員們在個人性情和待人處事上都有顯著的成長,他們變得更有責任感和主動性,做事變得更獨立,也添了幾分領導魅力。組長們則由往日沉默寡言的聽眾變成活動氣氛的製造者。或許他們說不上脫胎換骨,但這一點點的改變,正正就是青苗基金所重視的。

「青苗學界進步獎」的口號是「只要肯做,一定進步」。生命裡每個微小的進步,都值得我們嘉許!

2016年5月

註:文章摘自廉政公署「拓思」德育期刊第78期,頁6-7

B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