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aron Leung | Awardee of 23rd Youth Arch Student Improvement Award(2013-14)
(僅提供中文版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「夢想」之旅
「 我想嘗試做是次活動的負責人。」話語中帶着幾分不確定,戰戰兢兢的,帶着好奇的心態,接下這充滿未知的挑戰。我的「 夢想」之旅亦由此拉開了序幕。
在負起重責後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:甚麼是夢想?而對夢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後,又如何找到自己的夢想呢?我們參考很多成功圓夢的人的經歷後,構思了「 採訪夢想大人物」這活動。參與者透過訪問傑出知名人士及懷著夢想的青年人,從他們的夢想旅程,發掘夢想的蹤影和線索。一個人有一個夢想,一百個人就可以有一百個不同的夢想,所以夢想是多元的,每個人的夢想都是不盡相同的。
有人會問:「我沒有固定的夢想,我的夢想一直在變,可以嗎?」又有人會想:「我有多於一個夢想可以嗎?」人一生中最少有一個夢想,而不止於一個夢想。正如我一樣,有當演說家的夢想, 也有想做治療師的夢想,夢想是無界限的。
經過長時間的構思及籌備工作,終於到了「 發夢」的日子。10月17日,天朗氣清,是一個「發掘夢想的好日子」。來自不同地區及學校的「小人物」,在一眾組長的帶領下遊戲、採訪、分享及反思,距離由疏遠至慢慢靠近,大家漸漸由陌生變得熟悉,學會互相支持,成為彼此的支撐點。其中有一組令我印象特別深刻,由活動開始至結束,組員都甚少發聲,甚至每個集體遊戲也近乎「 包尾」收場。本以為組內充滿隔膜,但後來發現,其實不然 —原來這一次日營建立了他們的友誼,活動至今,他們仍透過群組聯繫,甚至相約外出遊玩。
除了朋輩外,家人也是我們夢想的支撐點。活動當中,有不少家長真情流露,與子女細訴夢想。爸媽也青春過,也發夢過,但如今卻願意與子女一起分享。日營讓大家重新發現家人是我們追夢的後盾。
夜幕低垂,終於來到活動的尾聲。躺臥在草地上,仰望着星空,傾聽着音樂,沉澱這日的活動經歷,大伙兒的樣子在腦海倒帶着,播放着。環視周遭,身邊都是我強大的動力,是我追尋夢想的支撐點。
在尋夢的路上,原來我們並不孤單。用心感受,我們會發現有一股溫暖的力量,在我們迷惘和孤單的時候給予指引和支持,他們就是朋輩、家人和師長。談夢想也許很沈重,但夢想的重量,因為有大家一起分擔着,所以我才能走得更遠。
1017,是一組密碼,透過青年委員眼神的交流,我們彼此能心領神會,明白箇中意思。在日營有所得著的不只是參與者,也包括一眾籌委。活動收穫的不只是一次經驗,更是一趟名副其實的夢想之旅。那些年,我們一起尋夢、築夢的日子 ⋯⋯慢慢地,慢慢地,心情放鬆下來,心裏也更踏實,也忘了煩憂,睡着了 ⋯⋯
希望張開眼晴的時候,叫醒自己的不是鬧鐘,而是夢想 ⋯⋯
2016年5月
註:文章摘自廉政公署「拓思」德育期刊第78期,頁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