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Tommy Chan (1990-1991) | Winner of 6th Hong Kong Outstanding Students Award(1990-91)
(僅提供中文版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從小年年考第一的陳淦濱,中五時獲選為第八屆香港傑出學生,隨後入讀加州柏克萊大學。四年前,陳淦濱毅然辭掉在美國加州電腦公司(Wind River System)的工作,決心回香港開展他的教育理想,今天,他成了一間私人學校的校監。在旁人眼中,大學就讀電腦的他,畢業後一直從事相關工作,事業一帆風順,但他發現自己並不享受這一種生活:「我看著自己的上司,心想我的將來就是這樣,這是否我想要的生活呢?」他決定重新找到自己的夢想和熱誠,動手改變自己的人生。
他認為一個成功的人,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定位。要找到人生的定位,他認為可觀察自己是否具備三種條件。第一是Passion,你是否能滿有熱誠地做好一件事,不把它當成工作,就算沒有錢也肯做, 而且愈做愈開心? 第二是Talent,你做這一件事是否做得比別人好,很輕鬆,不用花太多功夫?「如果我很喜歡唱歌,但老是跑調,又或者我很喜歡教書,但其實不懂教,那也不行。」
不過有些事,雖然做得好,但未必喜歡﹕「舉例,我讀電腦出身,這方面讀書成績好,事業上都有不錯的發展。我相信我有這方面的Talent,但無Passion,我並不享受。」當一個人有了Passion,又有Talent,第三個條件是,你選擇做的是否可回應這個社會的需要。
「當一個人打機好叻,好快打爆機,有Talent,亦有Passion,但有無這種工作呢?」陳淦濱說。他指出第三個條件不一定是整個世界的需要,亦是身邊社區的需要。他認為社區之中存在很多不同的需求,例如很多人得不到最好的教育;有老人家年紀大,卻無人照顧;有青年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等等。
以他為例,他了解到自己的興趣不在電腦,反而對教育充滿熱誠。他很希望可以做到別人人生的導師,除了在學業方面,可以協助別人找到人生的理想, 甚至是理財問題、時間管理等。「要達成夢想,不是這麼簡單。找到定位之外,也要有計劃,懂得分配時間和金錢。」他說。
恩賢教育中心是陳淦濱實踐理想的起始地。他認為理想的教育要有深度: 「不是要教好多人,而是令一個人得到改變。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陳淦濱表示私校的經營要自負盈虧,考慮到租金和人工的問題,起初的營運亦有困難。
「恩賢教育中心暫時還像一個嬰兒,剛開始站穩陣腳。但我會堅持自己原則。」他堅持不會像坊間一些補習中心,以「俾貼士」來招攬學生,更不會刻意宣傳自己的學生有多少個A。
「我希望做到真正的生命教育,協助學生發掘自身的潛力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