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僅提供中文版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《跨越身分障礙 尋找快樂泉源》
「我『曾經』是一名新移民。」「曾經」二字,在嘉慧口中道來,別具意義。說是「曾經」,因為這是她過去的一部分;說是「曾經」,因為她從沒介意這個身份。她說:「不要介懷別人的目光,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。如果為了一小撮人的評價而刻意改變自己,太不值得了,因為每個人都獨一無二。」
不受身份制限 堅信我做得到
嘉慧剛來港的時候,還未滿十歲。「那時候住天水圍,最難適應就是英文;記得第一次上英文課,老師一開口就說英文,讓我大吃一驚!因為內地的英文課是以中文授課,沒想到香港的英文課從頭到尾都是用英語!」嘉慧在內地唸三年級才開始學26個字母,面對香港的全英文式授課自然倍感吃力。幸好身邊有很多支持她的人:「老師送我簡繁對譯的詞典,同學也把小一和小二的課本借給我,媽媽更花一半工資送我電子詞典,讓我學詞彙時更得心應手。」其後,嘉慧轉讀大埔另一間小學,短短半年英文科成績已經由六十分大躍進至八十分。「對我來說這就像是奇蹟般的事,但我做到了。」她腼腆地說。
嘉慧經常鼓勵背景近似或出身基層的學生,別讓出身束縛自己,甚至停止追夢。「挫折是磨練自己的機會,最重要是學習堅強。想想看,此時此刻,世界上一定有更多人更困苦,例如捱餓中的非洲兒童。其實辛苦與否是心態上的選擇。只要樂觀面對,將失敗的經驗化為動力,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做到心中所想。」
化感恩為貢獻 尋找快樂泉源
與嘉慧傾談,不難發現她常懷感恩之心。「感謝父母為了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,捨棄內地的舒適生活。回想起剛來港不久,在天水圍寄人籬下,再搬到大埔的那段日子,眼見爸媽每天都非常辛勞地工作,心裡其實很難過。媽媽更為了讓我學好英文,節衣縮食也讓我上補習班。
感謝當年的補習老師,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,讓我學懂感恩和知足;還有我的『伯樂』 — 提名我參加傑出學生選舉的陳老師,低年級時我只是個很平凡的學生,直到中三時老師發掘了我對時事的觸角,推薦我參加校外活動,讓我建立自信。」
成長路上得到支持,嘉慧希望能憑自己的親身經歷,幫助新移民走出困境,融入社會,為社會作出貢獻。
問到這位傑生最想追求的目標,卻得到令人意外的答案:每天都過得快樂。嘉慧說,要每天都過得幸福,是世上最困難的事,但唯有這樣人生才能過得自在。她的秘訣?「每天笑多點,多想開心的事情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