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僅提供中文版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《醉心研究 做個謙恭科學家》
許多人都形容千泓為天才:15歲時成為有「天才會」之稱的門薩國際學會(Mensa)的會員,該會只取錄智商147分或以上的人,而千泓入會時更是年紀最小的一位。儘管學業路上成績優異,千泓卻深明要成為傑出的科學家,聰慧天資與後天努力缺一不可,以不抗不卑的態度,往科學家之路進發。
3歲鍾情科學 中四拜師學藝
千泓3歲時便發現自己鍾情科學,除了特別喜愛閱讀相關圖書,更跟父母說想弄個白色爆炸頭,原來是為了模仿愛因斯坦!他笑說:「當時父母還不明所以,後來知道我熱愛科學,便經常帶我參與不同的科學活動和到科學館玩。」千泓尤其喜歡化學,指化學如魔法,簡單幾個化學反應便能變出對生活有重要影響的東西。
千泓曾三次到訪美國參與科學交流研討會,又去過越南的熱帶雨林進行實地研究,種種經驗讓他眼界大開。「在美國和越南的交流計劃中,我認識了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化學系教授Prof. Glen R. Kowach。在越南的最後一天,他竟邀請我到美國跟隨他做研究,自此我便成為他在海外的徒弟。」當時僅中四的千泓隻身赴美20天,隨師傅一嘗科學家的研究生活滋味。千泓的母親更笑說他像古代人上山拜師學藝呢!
越級挑戰 科學家不易做
獲得Prof. Glen R. Kowach的欣賞固然高興,但在美國交流的20天卻絕非想像般簡單。千泓每天也要閱讀大量的碩士論文,更要與一眾美國碩士生上師傅的課,如此持續了十多天也未能正式做實驗。「當時面對很多看不懂的資料和書本,實在非常吃力,心情也很鬱悶。後來才明白師傅的用意 — 必須先明白書中的所有內容,否則便不能理解整個實驗,更遑論分析所得的數據。」縱使過程辛苦,但千泓憑著對科學的熱誠,努力地完成了整個交流計劃,獲得珍貴的體驗和啟發。
第三次到訪美國,是由拔萃男書院校友李登偉教授挑選學生,到當地大學研究幹細胞,並與美國頂尖學府的教授和學生交流。李教授指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,是挑選對科學有熱誠及具潛質的同學去汲取經驗,培育未來之才,而千泓正是合適的人選:「交流過程中,千泓即使面對越級挑戰,仍能處事恰當,希望他在未來可繼續努力前進,因為科研之路並無盡頭。」
學會嚴謹 努力向目標邁進
同學們總笑說千泓的話題離不開科學,千泓亦坦言購買實驗器材和化學品回家做實驗,便是課餘放鬆心情的最佳方法,是個不折不扣的「科學迷」。問他不怕在家中做實驗會有危險嗎?千泓說從交流的經驗中,明白到科學家最重要的特質是嚴謹,因此他希望能夠從日常生活小處開始養成嚴謹的態度,保持熱誠,在漫長的科研路上向著目標前進。